1、(佛语禅心)人如果能够一以贯之地与人为善,就必然能得到周围人们善意的回报,他就会生活在快乐中,生活在光明中;人如果一味地为非作歹,就必然会受到周围人们的憎恶,他就只能生活在痛苦中,生活在昏暗中。这,也是“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”的一种表现吧。
2、(天天禅语)不做事。不动手就事事困难,只要有心动手做,沙漠也会成绿洲。
3、因为有嗔,不知世法自然的奥妙,对人对事,难免强求责备,怨天尤人,到头来难免心尘四起。烦恼丛生。
4、(佛心禅语)面对不能把握的时间,我们只能安住在当下的每一刻,不给自己制造多余的烦扰与牵挂。
5、(佛心禅语)习惯性思维会形成习惯性生活方式。如果在自己的内心深处,始终认为自己是一个穷人,那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富翁。拥有亿万家财却还要过一种乞讨的生活,不是浪费金钱。浪费生命吗?
6、设有众生,见闻于佛,业障缠覆,不生信乐,亦种善根,无空过者,乃至究竟人于涅槃。《华严经》卷五十二,如来出现品
7、沉浮动静皆人生,体悟每种境遇,认真对待每一天的生活,保持着生命的自觉与自省,大干世界之中,佛法充盈其间,禅意无处不在,翠竹黄花皆藏般若,世间一切皆是佛法。
8、施比受更有福。真正的快乐,是施舍出去后的那分清净。安详与喜悦。
9、所谓平凡,就是任何东西有得有失,都能放得下,并且还有勇气继续往前走。有一种平凡的心态,不管遇到多少次失败,依然能够站起来,继续往前走,最后,获得的是人生的智慧,而不是绝望。有时候淡泊一点的情感,持之以久,甚至愈久愈香。淡泊的情,就是真性情,淡泊的情,就是禅者心。
10、(天天禅语)有多少时间,就要走多少路。做多少事。
佛系人生经典话语
11、(学习圣人心胸)我们应该学习圣人包容万物的宽大心胸,心境才能超脱;否则尽管信仰虔诚。礼敬拜佛,终究还是会堕入魔道。
12、(天天禅语)感恩,是世间最美的语言,也是人与人之间最真诚的对待。
13、宁啖烧石,吞饮烊铜,不以无戒,食人信施。《法句经》卷下,利养品
14、不求他过失,亦不举人罪,离粗语悭吝,是人当解脱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九十一,发胜志乐会
15、滴水成河——将一滴滴的雨水集合起来,就可形成一条河。
16、修行的道路,就是要充分相信自己,其他一切放下,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,别有用功,别有修行。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,也就是禅师们所说的不修之修。
17、河水。湖水。海水都是一个整体,它们都会在空中相聚,而后,各自体验,再度相聚的时候,携带着不同的信息。
18、(多情总被无情恼,不如怜惜眼前人)缘分可遇不可求。惜缘——弱水三千只取一瓢。天长地久的爱情需要彼此的包容,世界没有天生完美的爱情。
19、(佛心禅语)人们往往无法固守曾经炽热的爱,这恰恰说明了爱之难,也说明了爱不仅是最绚烂的那一刻。
20、佛家最令人敬佩的就是善心与慈悲心,因此才会有“我佛慈悲”的话语,更有一些大慈大悲的人直接被称作“活佛”。佛说有了大慈大悲的心,所有的功德都在里面。
佛系人生经典话语
21、(爱情微语)一辈子的爱人,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,不是什么承诺与誓言。是当所有人都离弃你的时候,只有他在默默陪伴着你。所有人都在赞赏你的时候,只有他牵着你的手,嘴角上扬,仿佛骄傲的说,我早知道。要因爱人的不解风情而郁闷,因为时间会告诉你——越是平凡的陪伴,就越长久。
22、宁静,是一个人心灵最强大的力量。面对纷扰的外在世界,我们应该将内心的安静作为修行,不断过滤心湖里的种种杂质,让生命恢复纯净本质。
23、(修福报的十种方法)第孝亲;第戒邪淫;第素食;第持戒;第常怀恭敬心;第念佛。拜佛;第支持慈善。正知站;第常发善愿。常常回向;第忍辱;第时时忏悔。
24、父母是孩子的“模”,老师是学生的“样”;以好模样,培育孩子正确的人生观。
25、(佛心禅语)佛日:“高人一等,必先低人一头。”唯有善于低头做人,才能在高处成事。
26、(佛心禅语)有信无解,增长无明;有解无信,增长邪见;信解圆通,方为行本。——《涅槃经》
27、嘴巴可以行善也可以作恶,有时候,用嘴巴所作之恶可能造成很坏的影响,给他人带来很大的伤害。
28、做到了“诸恶莫作”,心灵环境就得到了保护;做到了“众善奉行”,精神的能源就得到了开发。
29、常欲求多闻,诸佛所称叹,能得定实义,是故如大海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七十七,富楼那会
30、由心故作恶,由心有果报。一切皆心作,一切皆因心。心能诳众生,将来向恶处。《正法念处经》卷十五
佛系人生经典话语
31、(佛心禅语)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类人:他们勤奋。努力地工作,但是脾气暴躁,生活也因此变得混乱不堪。他们只顾匆匆赶路,却忘了欣赏路边的风景,从而葬送了自己安静的生活,失去了自己本该拥有的幸福。
32、人生充满了悲欢离合,生活中更有酸甜苦辣。每个人都希望追求快乐,其实人生是“苦乐交集”的。
33、不是来早了,就是来迟了,世上哪有什么刚刚好。
34、佛经讲:“欲知前世因,今生受者是。欲知来世果,今生
35、此五阴者,举体即是一念。一念者,举体全是五阴。历历见此一念之中无有主宰,即人空慧;见如幻化,即法空慧。(五代)延寿《宗镜录》卷六十九
36、静虑能生智,定复从智生。佛果大菩提,定慧为根本。《大乘理趣般若经》卷八
37、人应常静思反省,以拨开心灵的洄澜,发掘智慧的泉源。则世出世间无一事不通,无一物不解。
38、人人都有佛性,只要能发挥良知良能,没有一个人不能去救人。去造福人群;这分救人之心,就是菩萨心。
39、佛教距今已经创立了三千多年,那精深的浩瀚佛学理论,为今天的我们留下来无数的人生禅语。
40、(无价宝与大智慧欲求无价宝,必须下沧海;欲得大智慧,师书加自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