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励志语录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: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…

2023-10-09 11:18:52    分类:励志语录

1、可是,即使是合理的需要,有时也不一定能够如愿以偿,因为,求还能分成为己求与为人求两个层次。如果是自私自利的为己求,求到之后虽然很快乐,但难免担心总有一天会失去,而老是处在缺乏安全感的痛苦中。如果是为人求,因为是抱持着得到固然很好,得不到也无所谓的心态,比较不容易感受到所求不得的痛苦。

2、如果用自己的智慧。劳力,努力工作,满足自己想要的欲望,虽然自己饭已够吃,房子已可遮风避雨了,是不是还需要努力再追求

3、对自己身体有利的,不希望离开,强迫离开,便起嗔心。

4、所有的宗教都一样,只是用不同的名词而已,有的称佛,有的称耶稣。上帝。神。

5、也不为未来的事烦恼,心就渐渐地与清净的境界接近了。

6、其实,在面对一些抉择时,很容易混淆需要与想要,尤其当有钱。收入好时,自然会去买一些不需要的东西,例如鞋子还可以穿,但有新款上市后,因为害怕落伍而去买,在那个时候会认为跟得上流行,对个人生活是绝对需要的。可是,当经济拮据时,就不会觉得跟得上流行是这么的需要了。

7、凡是想要的超过自己的需要时,就叫作贪。但是,人常常不但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,而且也很难将需要和想要两者的差别分得很清楚,总是感觉还不够。还没有满足。

8、凡人即使不贪财,也贪名。利;不贪名。利,也贪五欲,身体是依五欲而生存,既然生在欲界,未真正入定或解脱时,对于色。声。香。味。触任何一样,无不是贪。

9、若以圣人的尺度期许是对的,却不必要求他人或自己都是圣人。

10、有些人想要,但是能力不足,买不起自己想要的,因而动起歪脑筋,走邪路。走旁门,用各种不正当的方法满足欲望。这不是刺激社会经济的动力。

11、我们应该从心灵环保的角度出发,一方面保护我们的心不受环境的污染,增强对环境的免疫系统;一方面内心不要有妒嫉。忿怒。猜忌。自私等种种不好的心念,以免使得环境变得更糟糕;练习着时时觉察自己的起心动念,清楚知道自己的需要,化解个人欲望的想要。在人生的过程中,若能清楚明白这四要,便能有明确的方向感,而且也会过得很平安。

12、我常说现代人: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。但是,就是因为想要,才有消费,社会经济也才能不断滚动。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,也是让人努力的动力。这样看来,想要的比需要多,是不是也有刺激经济。社会成长的效果?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13、所谓心不动或心不污染,不在于我们对环境的接触。

14、贪。嗔。痴是你。我。他的具体表现。所谓你。我。他,其实就是我执。有我才知道有你。他。我希望。我不希望等念头。

15、其实,要分辨需要与想要有何不同,并没有那么困难,譬如口渴了要喝水,这就是需要;可是解渴只要喝一杯就够了,如果为了以备不时之需,而想要储存两三杯,那就和养儿防老。积谷防饥的心理一样,这就是想要的贪了。当前的问题必须先解决,这就是需要,至于以后需要什么?是不是还需要这么多?因为都无法事先预知,所以根本不用顾虑。

16、我曾在台北出席一项重要的会议,与会的人士都是有钱的商人及有地位的官员。开完会之后,服务人员来问我:请问法师,您的车子停在哪儿?我们代您把司机请来!

17、所以,想要化解求不得所带来的痛苦,首先还是要分清楚什么是合理的需求。求有时是一种需要,有时则是一种欲望,而欲望并不等于需要。例如,有些人在台湾已经拥有一栋房子,却仍希望在香港。美国。大陆再各拥有一栋,这就不是需要,而是欲望了。像这样过分的欲望,就算短期之内能够满足,却不可能长久维持。当所求落空时,不免带来失望与痛苦。

18、我们所处的环境,实际上是心境的写照。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心境而感受到不同的境界。当心中感到欢喜愉悦时,所见到的世界也比较美满,倘若心理不健康或有烦恼苦闷时,所见到的世界。所处的环境,也就不尽如意。在未成佛。未解脱之前,环境影响我们的心,所谓心随境转;当然,我们的心也可以改变我们的环境,即境随心转。

19、一般人认为能对美色不动心,已是很有修行的人了。

20、精神的心,包括感情。理性。思想。观念等。这些虽然和头脑都有关联,但头脑却不等于精神,头脑是精神所依,精神是头脑产生的功能。

21、生命与生存密不可分,确定了生命的目的,生活才有价值;而生活的价值是由主观的自我中心,以及客观的社会环境所共同建构而成的。在这个价值之中,有一些最基本需要的东西,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,包括物质。精神两方面。物质的生存条件可以非常简单,举凡生活上最基本的吃。穿,以及居住的生活空间。环境等,这是连原始人也可以很容易拥有的。到了现代社会,一些现代化的设施,如交通工具。计算机。电话等,也成为社会大众的必需品。

22、在人的一生之中,所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:没有钱的时候求财,没有名的时候求名,没有地位的时候求地位,没有孩子的人求子嗣;还没有结婚的人,就希望求得美娇娘或如意郎君。此外,世界上还有很多宗教。神明,专门标榜有求必应,当有人觉得内心不平安,就会抽签问卜。祈愿平安,这也是一种祈求。如此看来,一无所求的人其实很少。

23、从佛学的立场来看,头脑细胞的意根加上意识才是心。人死后,头脑虽在,但是已经没有感情。思想。计算机可以记忆,录音带可以记忆,但是它们没有思想,有生命。有精神的头脑才是心。

24、人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太多。物质文明发达之后,刺激每个人希望拥有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25、心是什么?心可分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。所谓物质的心是指心脏。头脑。一般人说我心里很难过。这样的麻烦事,使我很头痛,心里难过就是心急。心脏负荷过多,头痛就是心里很烦恼。心情暴躁。

26、在古代,孟母三迁的目的,是为觅得好环境,让她的孩子在人格心理上更臻健全。在佛教的立场,这世界的诱惑太多。障碍太多,无法使我们顺利修行,因此,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,以其有宏大的慈悲愿力,凡有意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,他必接引。到达西方之后,处在很好的环境,修行很容易就可以成功,所以一定要改善环境,或到清净的环境,所谓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让环境影响我们,使人格升华。使心得清净。

27、由于这些欲望,使得我们的生活被物质所引诱,而丧失独立自主的判断力和自信心。

28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,想要的东西却非常多;需要的东西应该要,想要的东西不重要。但是在这纷杂的社会环境中,如何平衡这四要?

29、但是如果觉得花朵很美,而兴起想把它摘回家的念头,这就是贪了。音乐也是一样,如果听得浑然忘我,忘了手边该做的事,而沉迷其中;或是为了听好的音乐,而耽溺于玩音响,并且愈玩愈高级,要求也愈来愈多,像这样不断地追求或是占有的欲望,就变成贪了。因此,追求美好的生活质量本是人之常情,但是如果变成执着,那就会带来各种烦恼。

30、若能慢慢地练习,不为过去的事烦恼,也不为未来的事烦恼,心就渐渐地与清净的境界接近了。

31、而且现代人需要的东西不多,想要的东西太多;不应该要的也要,不能够要的也要。如果想要的得不到,便会导致内心不安定,社会问题丛生。

32、在现实生活中,的确有人要什么有什么,好像能够呼风唤雨。操控自己的命运。其实,这是因为有时势。环境的配合,才能刚好让他得心应手,样样都如他的意。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这么好运,好运气不一定总是跟着他,一旦倒霉的时候,也会样样都落空,一样非常痛苦。

33、在日本的禅宗公案中,有这样的一则趣谈:有两位努力修行的和尚,一是师兄,一是师弟。有一天的行脚途中,走到河边要过河,遇到一位年轻女子也急欲过河,但那是在大雨之后,河面水涨而又无船可乘。其中的师兄自告奋勇将女子抱过了河,然后各走各的路。然而在路上,师弟不断地向师兄抱怨:出家人怎么可以接触女子,你今天抱了女子过河,是犯了大戒。师兄不予理会,行事如常。到晚上,师兄一觉睡到天明,而这位师弟辗转难眠,对于师兄白天的行为,耿耿于怀,认为他犯了戒,尚不知忏悔。师兄醒来见师弟一夜不眠,问明原因。师兄便说:我抱女子过河后已放下,为什么你到现在仍紧抱着她不放?

34、可能实现,只会带来痛苦。例如,有些年纪很大的人生了重病,或是已经患了不治之症,还祈求神明保佑自己不会死,这种虚妄的执着与期待,就是痛苦的根源。所以,很多人都饱受求而不得的痛苦,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八苦之一:求不得苦。

35、如果人在满足欲望时,没有考虑自己有没有能力要。是不是应该要,就容易犯错。甚至有的人在欲望之下,连犯法都不怕了。

36、这是他有能力要的,这些不是为自己,而是为大家要的。他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计划,得到了好结果,就是他该要的。付出多少,得到多少。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37、欲和爱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,只是它们常常容易引起人们贪的欲望,而欲和爱一旦和贪连在一起,就变成烦恼的名词。

38、欲和爱本来并没有什么不好,只是它们常常容易引起人们贪的欲望,而欲和爱一旦和贪连在一起,就变成烦恼的名词。但是贪也有好坏程度的分别,譬如爱可以是一种付出奉献,而欲也可以是一种希望,希望自己和世界能够一天比一天更美好。更进步,这就是把贪爱和贪欲转成愿心,转成一种期待。因此,贪爱和贪欲也可以转往良善的方向发展,对社会做出积极的奉献。

39、境随心转是另一个方向。这世界虽非净土,虽不像阿弥陀佛般的净土,可是若靠自己的努力,在未达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前,所见到的世界,也是比较清净的。

40、我曾提出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很多这两句话,想要是贪欲的烦恼,需要只是生存的最低条件;想要的可以不要,需要的不是问题。禅修的人因为内心不会感到空虚不安,欲望必定减少,就能少欲知足,知足常乐了。

41、有人问我:佛经说无执着就是无分别。无烦恼,我们是否可以无分别?

42、在这些祈求之中,有些合理。有些不合理。有些人求人。求神,当然也有求佛菩萨的,但都不一定想求就可以求得到。如果是合理的追求当然不为过,例如健康。长寿。平安。学问。功名等,都是人人想要的,并没有什么不好,如果能够如愿以偿,当然很欢喜。但是,在这个世界上,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所愿,有些过分的奢求根本不。

43、所以,为己求是痛苦的,为人求虽然比为己求略胜一筹,但最好还是什么都不求。如果能够什么都不求,只是不断地努力耕耘。成长。奉献,无论自己有多少力量都尽力争取,得到了以后再奉献给别人。在这个过程中所得到的快乐,是别人无法夺走的,这也才是真正的快乐。

44、以个人立场来看,这样无穷的欲望,是一种负担。一种贪求。如果是为了家族。为了社会谋福而追求,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欲而贪求,就会是好事了。

45、我说:不一样,同中有异。异中有同。

46、一般人贪五欲,修行的人,即使修苦行不贪求五欲,也有贪,贪的是圣果。圣位。得解脱,才真不贪。

47、一般劝人不要贪。不要嗔的人,若要他本身完全不贪不嗔,是很不可能的。若能完全不贪不嗔,就是圣人。

48、至于该要。不该要,若以时下年轻人流行的: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!而言,便是没有分清楚该要。不该要的分际。许多人的欲望无穷,喜欢的。想要的事物太多了,这时候就应该自问:该不该喜欢?该不该取得?例如名位财势,人人都喜欢,可是非分之名,是虚名;非分之财,是横财。不义之财;非分之位是虚位,这些都不应该要。当然,如果是实至名归,白是受之无愧,甚且是一种鼓励。